諾羅病毒是秋冬季節常見的腸胃道病毒之一,容易引起腹瀉、嘔吐、發燒等症狀,尤其在人口密集的環境,如學校、餐廳等地,最容易發生群聚感染。由於諾羅病毒的傳染力極強,即使是極少量的病毒顆粒,也可能導致感染。
諾羅病毒是什麼?有哪些症狀?
諾羅病毒(Norovirus)是一種單鏈RNA病毒,主要攻擊腸胃道,過去曾被稱為類諾瓦克病毒(Norwalk-like virus, NLVs)。典型症狀包括:
1.腹瀉(水狀便)
2.噁心、嘔吐
3.腹痛、脹氣
4.發燒
5.頭痛、全身無力
雖然感染諾羅病毒通常不會導致長期後遺症,但因頻繁的嘔吐與腹瀉,可能造成脫水,嚴重時甚至有生命危險。對於嬰幼兒、年長者、免疫功能較弱或患有慢性疾病者,必須特別注意補充水分與電解質,並留意脫水的徵兆。
諾羅病毒的傳播途徑
諾羅病毒的傳染性極高,據食藥署資料指出,只需1~10個病毒顆粒即可讓人染病。病毒主要透過糞便與嘔吐物傳播,即便康復後的2週內,患者的糞便仍可能帶有病毒,具備傳染風險。感染的方式包括:
食用遭受病毒污染的食物或飲水
接觸患者的嘔吐物、排泄物後未洗手
吸入含病毒的飛沫
哪些食物較容易受諾羅病毒污染?
根據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(CDC)與食藥署的資料,約57%的諾羅病毒感染是經由食物傳播,16%來自人際接觸,3%則與受污染的水有關。容易受到病毒污染的食物類型包括:
即食食品(如三明治、沙拉)
冰品與水果
生食海鮮(如生蠔、文蛤等)
此外,飯店、學校、長照機構等人潮聚集的地方,往往是爆發疫情的高風險區域。
諾羅病毒的潛伏期與恢復時間
感染諾羅病毒後,通常在12至48小時內開始出現症狀。至於病程長短,會因個人體質與病毒種類不同,大多數人會在1至10天內康復。然而,諾羅病毒並不會讓人體產生長期免疫力,這表示即使曾經感染,未來仍可能再次染病,就像一般感冒一樣。
因此,預防諾羅病毒的關鍵,在於良好的衛生習慣,包括勤洗手、避免生食海鮮、妥善處理嘔吐物與排泄物,才能有效降低感染風險。